济海云帆

一个职业媒体人的喜怒哀乐,一个词曲创作者的爱恨情仇,一个业余吉他手的酸甜苦辣,一个手机摄影师的春夏秋冬

媒体行业漫谈:从“昨天”与“昨日”说开去

    我第一家供职单位的编辑,每当我把稿件的开头写成“昨天”时,大多数时会被改成“昨日”。第二家单位恰恰相反,写“昨日”会被改为“昨天”。

    里面的原因,我大概知道。第一家的思维是,“昨天”是口语,不大适合新闻稿件。第二家的思维则是,“昨日”太“硬”,新闻不够“软”。

    ...

阅读全文>>

2013-4-17  /  济海云帆  /  标签: 媒体行业  /   码字文章   /  评论(0)  /  浏览(7875)  /  

采访回忆录1:第一次采访

入行后的第一次采访,记得是采访三位刚从海地回来的维和警察,我们三名新记在三位老记的带领下,分别一老一新采访一位。从经历来看,对维和警察的采访重点应该是让他们回忆当维和警察所遇到的惊心动魄,以及背后一些好玩的故事。结果惊心的东西其实并不太多,他们没有经历很悬的东西。我印象中只挖到采访对象的几点:曾坐在装甲车里遇流弹、车内温度直达50几度、偶尔能和家人联络、自己种菜吃、帮助当地群众。

 

许多年...

阅读全文>>

2012-5-8  /  济海云帆  /  标签: 采访回忆录  /   码字文章   /  评论(1)  /  浏览(3613)  /  

当男人婆遇上人妖——电影《当海南遇到潮州》


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在网络播放器的一个网站里,里面有大量关于“潮汕”的东西,偶然就看到了这部带有“潮州”字样的电影,本来不抱太多希望的,却越看越觉得有意思。

这部片实际是新加坡电影。我看过的新加坡电影不多,但印象很多,上一部看的新加坡电影叫《小鞋子》,另外还有一部《小孩不笨》,都挺好。


这部《当海南遇上潮州》,实际上的海南跟潮州是里面主人公的背景,中间穿插了一些海南话和潮州话。海南话不知道,但潮州话与本土潮汕话差别不是很多,能听懂(因为潮汕各地口音不一样,有时造成彼此听不懂的情况),但与潮汕各地的口音都不是很像,估计是新加坡化了的潮语。其实有意思的是,海南话和潮州话都是闽南语系的,在电影里面沟通不是问题。

总评一下,这部片是最丑男主角与最丑女主角的组合,也是最不像男主角的男主角与最不像女主角的女主角的组合。换句话说,女一会被人误为男一,男一也会被人误为女一。另外,男二和女二却是帅哥美女。


海南是指“海南仔”,她是女的,个子矮,一开始出现却被我以为是个男的。她是个小人物的典型,她在公司不停地拍老板的马屁,虽然老被同事嘘,但是挺受用。她第一次拍马屁,让老板以为她是准备加班干活,实际上她是留在公司打印寻物启事——她晾在外面的前女友的BRA掉了。她其实很在乎前女友的,前女友留下的BRA丢了,她紧张得要命,甚至还不惜花各种手段去追寻。这也是与男一进一步发展有了机会。第二次拍马屁时,竟是求老板扮她的男友……

海南仔是她还是他,其实是跟潮州妹是他还是她是一样的。她本应是他,可是身体却是她。他本应是她,但身体也却是他。海南仔和潮州妹同是家里的老大,但海南仔却照顾着弟弟妹妹,而潮州妹却由弟弟照顾着他,甚至还为他付出生命。海南仔的弟弟妹妹其实是希望她是她的,所以当海南仔把潮州妹带回去时,态度是NO。同样的,潮州妹的弟弟更希望他是他,所以即使死了还不停地跑出来,想让他更有男子气概。这些弟弟妹妹可算是代表着世俗的眼光,但海南仔的妈妈却对潮州妹十分的满意——终究是母亲对子女最为疼爱。相比之下,潮州妹的父亲也算是一种默认,却更让人感觉是无奈地接受。


片中最有意思的戏是美慧出现之后。美慧是位大美女,其实她心里也非常喜欢骨子里是“他”的海南仔。但美慧是个除了精神上的爱,也要肉体上的爱,所以她得不到肉体的爱时,选择了离开。肉体上的爱终究是不牢靠的,所以她又回来找回海南仔。她出现后,三个人的关系很微妙,她与海南仔是前“男女朋友”,但是潮州妹虽是女人心,毕竟是男人身。她与潮州妹相互吃醋,但这个醋,感觉一点也不酸。反而是美慧还搞笑地放A片挑逗潮州妹——两个情敌其实也是有机会在一起的,真是好玩。

那场潮州妹拿着剃须刀、美慧拿着吹风筒、海南仔开着吸尘器的那场戏很有喜感,虽然剧情是美慧在跟海南仔吵架。吵架的内容则是海南仔把潮州妹带去见母亲,而不是带她。你开一下,我关一下,这一段非常好玩。

其实在看的时候,我邪恶地想,其实他们可以开创个三人一起谈的恋爱哪。因为他们跟另外的任何两个都可以有“情”,而且说不定三角形的,还会很牢固。

但最后美慧还是离开了。她离开前,他们三人睡在一起,美慧睡在中间,她打左侧,立马见到潮州妹,打右侧,则立马与海南仔脸对脸。这是什么样的情形哪!他们可以说是三个女的睡在一起,也可以说两个男的和一个女的睡,更可以说两个女的和一个男的睡。真TM复杂。


戏里面的“梦”很是一种意象,一开始他们做的都是恶梦,最终,变成了美梦。另外,男二,潮州妹的弟弟,本来好好的是只鬼,原来出现只是潮州妹的心理活动而已。播到后面,他却能跑出来杀人,编剧你真牛啊,这人死不死都还有什么所谓哪。


随便聊点男同或女同的话题。电影里恰好男人心女人身,另一个相反,所以这么有喜感。如果只是其中一个是那样,这样的片还能看得下去么……

我其实一直都不理解为什么会有男同和女同的存在,一直搞不懂他们是先天的还是后天的。但在网络常去的一个论坛里,有人很大方就表明自己是男同,并且说明这个世界本来就有一定比例的男同或女同的人存在,甚至动物界中也有。改变了我对这个问题的看法。因为我不再纠结他们如何出现,只知道也要同时尊重别人的性取向。

说句实话,我在小时候(青春期发育前),我很羡慕做女孩子,甚至自己也想做一名女孩子。随着年龄的长大,虽然我的身高和长相有点“娘”,但我却实实在在纯纯粹粹的异性恋。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原因,我猜应该是心理与身理共同作用的结果。那些成长为同性恋或双性恋的人,一定是在这个过程中出现了某种偏差。不过这种偏差不一定是病。

有人反对同性恋的理由是“如果人人都是同性恋,那人类就要灭绝了”。不过这是个伪命题,因为前提不可能存在,后面的结论也无从成立。就好像说“如果个个球都投好,那球就百分百进了”,这样的假设句,一点都没有意义。

不过不知道为什么,想象一下男同与女同,却会觉得女同更让人接受一点。比如在街头,看见两个女的,或一男一女的牵着手走,不会觉得有什么,但两个男的牵着手走路,则会很别扭。其实可能说到底,对这个的接受能力还是没够吧。

这片跟男同女同没有关系,是一部夸张的喜剧,表达了创作者“为什么爱情剧就一定要帅哥美女,连厕所、储藏柜也是美美的!” 最终意图吧。

最后,抄点别人打上去的影片台词: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分开睡,分手后一起睡。”
  
  “你要怎么强奸我,你是男的还是女的?”
  
  “女人是潮州的美,男人是海南的好。”
  
  “你们两个是因为我的bra认识的,很神奇啊,真的是wonder-bra、
  一人一杯,bra上签名纪念。”
  
  “hainan-cup,Teochou-cup。”
  
  “你们两个kiss一个给我看,还要那种wet-wet的。”阿嫲说的原话哦,哈哈哈!
  
  “你是我brother,你要man一点嘛。”
  
  “6个小时的咖椰,就要一栋房子一个花园那么多?”
  “我不是要3栋房子4个花园,5个游泳池,你给不给?”
  “给,我烧给你咯。”

2011-12-7  /  济海云帆  /    /   码字文章   /  评论(0)  /  浏览(3651)  /  

刚刚看完韩国电影《高地战》,感触良深,写下《去你妈的战争》《我还能回家吗》

这部电影很好看,在以朝韩战争为背景,其实更多的是反思战争,解读一下战争对人性的摧残。这部电影让我对韩国的电影有非常大的改观。看完后,感触良多,特写下歌词两首,尚未细细斟酌,忬发一下感情先。

《去你妈的战争》
词/济海云帆

A1
到底是什么力量,让我们彼此伤害
我把枪口指向你,只为自己活下来
A2
到底是什么原因,让我们没有未来
我把信笺埋地里,想把希望传回去
B
我们并不是敌人,彼此却如此残忍
我们只是棋子,任人Zi由摆布
C1
去你妈的战争,我要回家
去你妈的枪支,我不要打仗
C2
去你妈的战争,我要活着
去你妈的枪支,我不要杀人

注:原来写的是“草”,觉得太粗了,改成“去”算了



《我还能回家吗?》
词/济海云帆

A1
周围全是死人,我还要冲锋上阵
昨天还是兄弟战友,今天你已如此冰冷
A2
周围全是战壕,我还要死守阵地
明明知道全无意义,偏偏他要全力争取
B
我没有杀你的理由,可是我有我的枪口
扣下扳机的时候,我心里一样难受
C1
我还能回家吗?在这烽火连连的时候
刚刚还战鼓连天,你们却突然就此长眠
C2
我还能回家吗?在这身体被刺穿的时候
刚刚还幻想胜利,我们却依然无能为力

2011-11-25  /  济海云帆  /    /   码字文章   /  评论(0)  /  浏览(2448)  /  

今天是教师节,我把我能想起来的班主任简短写一写。

小学一年级:(阳春县三叶农场乔连分场5队小学,吴老师)
印象中,我人生中的第一位班主任吴老师当时挺着个大肚子,教我们语文课。有一次,我因为迟到了,我来到课室门口,我不敢进去,等了一会后,有另一个迟到的同学来了,我招呼过去,没想到刚好吴老师就站在门口。后来她给我的评语是“内向”。

小学二年级:(阳春县三叶农场三叶医院小学,梁老师)
当时我是转校过来的,班里只有7个人,这已算是“大班”,有的年级是没有人的,六年级才3个人。当时我就笑着,不管怎么考,怎么都是前三名哪。因为是转学过来,有些辅导书我是没有的,梁老师就把自己的那一套给了我。选班长时,梁老师实行“民主”化。班里一位喜欢和我一起玩的男生选了我,我选了一位女生,那名女生“礼尚往来”回选了我,于是我2票,其他人都只有1票或0票,于是我当选班长。这是我读书来唯一一次当正班长。

小学三年级:(阳春县三甲圩小学,林老师)
我读的小学散掉了,我又转校了。记忆中,林老师是个文静戴着眼镜的老师。我们班级是在二楼,都是木地板,踩着“噔噔”响。这位老师批改作业,用的是红色墨水的钢笔,我觉得那颜色很好看。于是后来我也想要有支钢笔,就攒零花钱买了支。虽然都姓林,但林老师在我的记忆中留下的印象并不算多。

小学四年级上:(阳春县三叶一小,梁老师)
无巧不成书,这名梁老师是我二年级的梁老师,学校散了后到这边教书,而我在三甲圩小学读了一年后,我父亲说学费太贵,又转学到这边来。还巧的是,这里我又遇到了我5岁之前一起玩的小女孩。不过到了小学四年级,人长大了点,不大好意思了。对于梁老师,我印象不深了。但对于这个班集体,我印象最深了。我虽然在这里只呆了一学期,但这里的同学很好,班长周述雄把自己的书给了我,学习委员廖卫鸣(音)还带我玩。我走的时候,班里的同学还伤感为什么同学来了又走。

小学四年级下:(揭阳市南河小学,X苏芝老师)
这名老师的姓我一直不知道。我是转校来的,学期末考试,我考出来的成绩在全班排名第三,她好像不相信,于是在我的“学生手册”中划了一下,可能是核实后确实是第三,于是又写上了第三。

小学五年级:(同上,何蜜心老师)
何老师对我极其照顾,一学期后破例把我升为“副班长”,形成了班里一正两副的局面。这一切的由来应该是那段时间我作文写得好,她经常在班上念我的作文。她给了我写作文的信心,让我一直就写到了现在。

小学六年级:(同上,林美容老师)
林老师延续了何老师对我的照顾,也常念我的作文。那一年的儿童节,她想让我演出唱“龙的传人”,推荐我到她儿子(也是同校老师)那里唱一遍。但后来,隔壁班的一名女生去演出了。当然,我当时对这个不抱希望。

=================

初一:(揭阳市磐东中学,林麒麟老师)
老师是跟我同村的,他有个弟叫“林到此”。林老师好像教我地理,不是很记得了。由于来到中学后,我成绩不算突出,与老师的互动不多。倒是记得有一次,我前桌一名同学上课无聊在墙上挖洞,林老师上的那一节课他恰好把墙挖穿,他就把手伸进去,谁知道卡在那里了。而这时,林老师面无表情把眼光投了过来,全班的人盯着那同学看,那同学使劲把手拉出来……

初二:(同上,林德高老师)
这老师是隔壁村的,教完我们后,就“金盆洗手”了。这一年我这个班是最混乱的,以致按惯例是到初三,5个班并成4个班,拆的会是5班,但升初三后,拆的就是我们2班。不过不久后,全部重新洗牌,分“快慢班”。

初三:(同上,卢老师)
晕,因为大家都叫他“驴”老师,搞得我连他的名字全忘了。他讲话有点口音,教我们英语好像。听说现在已升级为某校副校长。

==================

高一:(揭阳华侨中学,黄惠德老师)
这老师教我们物理,外地口音。我与他的说话不多,只记得当年我因为在一期刊上留下了地址,所以收到了全国各地300多封信,他跟我在教室门口谈了一下话,我跟他说了实情,他也就没说什么。

高二:(同上,周素嘉老师)
这年跟老师的互动最少。

高三:(同上,蔡洁鸿老师)
蔡老师教我们英语课。印象最深的是,那年高考台风来袭,突发洪水,教室什么的都被浸了。我家远,后来蔡洁鸿老师把她在学校里的宿舍给我住。我好像怕不习惯没有住。感谢蔡老师!

高四:(揭阳第一中学,应该是林老师)
这是多出来的一年,班主任管得不多,大家都是各顾各的复习。所以对班主任印象也不是特别深。

===================

大学:(茂名学院,刘飞宇老师)
在大学中,很多人是一年才见班主任一两次的,见更多的是辅导员。但刘老师也给我们任课,所以见得多点。刘老师上课爱讲与自己家人有关的段子,有些同学私底下不是很喜欢。我毕业后,她家遭遇下水道倒灌水,我以记者身份上门干涉过一下。她现在日子应该过得还挺幸福吧。

===================

在我的人生道路中,我没有送过礼物给老师,也没见过老师收礼物。他们虽说并不能做到完全公平地对待每一个学生,但他们责任心都很强,对成绩好的学生加以勉励,对成绩差的学生加以鞭策。我衷心感谢在我成长道路上的每一位老师,以及每一位导师,你们是值得我尊敬的。因为你们在有意或无意中影响了我。

2011-9-10  /  济海云帆  /    /   码字文章   /  评论(0)  /  浏览(2116)  /  

看《这个男人来自地球》

不算是影评的影评,因为我不知道什么是影评。
——题记。

一,电影《这个男人来自地球》简介(转自网络)
这部电影改编自科幻作家Jerome Bixby(1923~1998)生前完成的最后一部小说,他的科幻作品《It's a Good Life》曾入选“世界100部最受欢迎的科幻短篇”,Jerome Bixby还曾参与著名科幻电视剧集《Star Trek》(1966~1969)的剧本编写。
故事情节很简单,场景也很“简陋”,几个人的对话就是主要情节,一间木屋的内外便是全部场景。
哈佛大学历史系教授John在执教十年后突然辞职。同事们赶到他郊外的住所为他送行,欲言又止了一番后,John道出了他难以启齿的辞职原因:他是史前洞穴人,已经活了14000年,因为某种不知名的原因,他永远停留在了35岁,永不死去。每过10年,为了防止身边人发现他不老的秘密,他就开始新一轮迁徙,改换身份,重新生活。他曾追随佛祖修行,被原始部落奉为神灵,曾和哥伦布相识,和梵高较好,更可怕的是,他甚至就是耶稣!
John考古学、心理学、生物学的权威朋友们先是对John的说法报以大笑,可是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发现John的述说是如此真实,他们看似坚固的人生观、知识观开始动摇……[separator]

二,我们在嫉妒别人天生而来的优势
电影中,心理学家威尔的妻子刚在前一天去世,所以当他听到一个人可以活14000年的时候,心理激动得不行。凭什么你可以永远不老,凭什么我们就得死去。基于这样的嫉妒,很多时候,人们便会冒出一种“他是吸血鬼,吸走了我们的灵魂”的理由,而将其致于死地,才发泄人们的痛快。
这要分几个层面来讲。为什么人们会对这个如此嫉妒?其实一个学画画的人也许会嫉妒同班同学的眼睛天生为什么会对色彩如此敏感,但他对同班一个人的体育天分很好并不会太在意。这是为什么?这是因为在同一个领域里面,另外的人给了自己造成了一定的威胁。像上面的例子,由于别人的画画天分比自己好,说不定升学的机会就被人抢了,在学校里“画画尖子”的头衔也落旁人头上了。这个层面来说,是局部人对局部人的嫉妒。
往大了的层面上说,人为什么会嫉妒人,尤其在中国,这是很大的问题。中国有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意思是大家都不怕穷,就怕分配不平均。这是基于天朝几千年来分配不均而言的。这个问题我想并不用深说,毕竟我们能看到的掌握财富的,和掌握社会最佳资源的人是如何获得这一切的。换个通俗的话来说,为什么天朝会出现如此多“仇富”的人,但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仇富”的人会少很多。这里面的不同之处在于,天朝的仇富是因为没办法得到那个富,很多人的富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来的,而是靠某种话语权或者别的权利而获得。但一些国家和地区,富的人所得来的“富”,很多是个人努力的成果,能给人启示,有个奋斗的目标。当然,如果是“富二代”,其实民众对其的态度只停留在嫉妒上,很多时候并没达到“仇”的层面上。
如果一个人永远不老,人们到底是在嫉妒什么,非要把这个人“整死”不可。其实人们不是在嫉妒这个人,真正的本质是对死亡的恐惧。这个世界上很多人害怕死亡,反而整出了比死亡还更恐怖的东西。
羡慕和嫉妒是个同义词,区别在于羡慕是很客观的,而嫉妒是带酸性成分的,在这种酸性成分作用下不知会发生什么事情。什么事情是应该羡慕,什么事情是应该嫉妒,我想每个人心中都有杆称。我理解威尔那么大的反应,正常人可能会有的反应,何况那是一个爱人刚逝去的人的反应。只不过,如果这件事情是真的,我想羡慕应该是会多于嫉妒。

三、长生不老就快乐吗?
在我们的影视作品中,神仙可以长生不老,但不可以有情欲,所以神仙不会快乐。但神仙都是人杜撰出来的,谁又知道真正的神仙是不是这样子。在这个影片中,这个男人经历了一万多年,爱过的人和被爱的次数,都是“不计其数”,来了又去,去了又来,每一次都是心爱的,每一次都是刻骨铭心的。你说他快乐不快乐?很多人想当然的会觉得一辈子能跟心爱的人在一起是快乐,不管时间是多长多短。但站在一个长生不老的人的角度上,这还成立吗?
快不快乐,你只有问他自己才知道。电影中,威尔最后竟然就是他的儿子,你看他在处理威尔死去的事情,表情是多么的平静。如果他自己承受不了,我想这一万多年,他应该自杀了很多次了吧。

四,人在短暂拥有才能知道真正的价值
很小的时候就有一句话,叫“书非借不能读”。其实,我们生命中的一切东西都是“借”的,谁能够真正拥有一样东西?今天我买了一件新衣服,但衣服总会旧的,总会烂的,总会不合穿的,你总会有一个理由它就不存在了。你的箱子里还能保存你从小到大穿过的所有衣服?很多东西你以为拥有,其实都是过眼云烟。你以为自己拥有那栋房子,也许10后就要拆迁了,你以为你拥有你那一付貌比潘安,美过西施的脸蛋,但总有一天它们都会逝去,直到化为尘土。你没有真正拥有过任何东西。
一万多年,主人公什么都没有,有的只是时间而已。梵高的画可以随意地放在车尾,满屋的家具可以捐献。这些都算什么呢,过烟云烟而已。人都是,物更何以堪?
很多时候,我们想拥有一样东西,并不是这件东西对你有多实用,而是在满足你的占有欲而已。你没得到它,你会很想得到它,当你得到它,也许你就会把它暂且摆在一边,忽略它的实用价值,而是物色其他你还没拥有的东西。如此循环,周而复始。到最后,你以为得到了一切,其实你什么都没得到。你只是这些东西的保存者、收藏者而已。这样的例子,还少么?

五,什么才是好电影
回到电影本身。这部电影2007年拍的时候花了10万美元,这个价钱在中国,也就是一套房子的钱。我都觉得拿国产片去跟它比是没有任何可比性的。两者唯一相同的地方,那就是它们都是电影。
一部电影好,跟视觉和听觉是悉悉相关的。但不是一部视觉和听觉效果好就是好的电影。在香港的电影中,周星驰搞笑出彩多数出自于有点智慧的对白,这样的幽默最让人津津乐道。但香港式的笑话,却多是刻意去营造一些搞笑的桥段,其实就像是小丑逗笑,一点都不好笑。
要撞击人们心里最柔软的一面,是应该把视觉和听觉效果建立在剧本之上,为其服务,才会有震撼而伟大的作品诞生。就像是一首歌,如果曲子本身很难听,那么你把它编得再好,它也只是修饰了一下而已。

六、懂得越多的人越容易感到恐惧
影片里面其他人,基本都是专家,都是教授,在各自领域里面都是佼佼者,但越是这样,就越容易忽悠,越容易让他们感到恐惧。反过来,同样的道理,我不认为这部片在大多数只有小学文化的人中会引起共鸣。
人活在世上,一方面获得知识,另一方面在用经验去验证这个知识,然后对其深信不疑,但有一天,有人告诉你,这些是不对的,但你又没有办法反驳他,你就会感到恐惧。所以影片中那个对宗教虔诚的女人,反应如此也不奇怪。她一直无法接受,无法接受,但最后临别一吻,却活脱脱了把主人公当成耶苏来吻。她无法相信,但也找不到理由不信。于是便“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有些时候,忽悠不就是靠这些嘛。怪不得有人提议说金融学校应该拿这个剧本当成营销的教材来学习。
人类一直在探索未知,但永远也有一些无法解决的事情。古代的人把它交给宗教解释,今天还是如此。其实在我看来,宗教和哲学应当解决的是“唯心问题”,不管人是怎么来的,关键的需要问题在于,人为什么要活下去,应该怎么活下去。这才是本质的问题,也是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2010-5-3  /  济海云帆  /    /   码字文章   /  评论(0)  /  浏览(1088)  /  

回忆在茂名学院的日子2

在此之前,同火车的一位同学早约好了“师兄”来接我们,说是“师兄”,我们一点都不承认,因为他们高中跟我们同届的,只是我们复读了比他们晚了一年入学茂名学院,无端端就变成“师弟”了,实在不甘心。

“师兄”还是挺讲义气的,其实即使不是“师兄”,大家都是潮汕人,在外还是互相照顾的。一出站就见到了“师兄”,于是各人扛好行李钻进了在火车站候客的红色面的。这种面的只在那两年见过。后来的面的都变成银色的了,不过搭客的,可能还是那帮人。他们一届届地把学生从火车站往学院送,又把他们送走。与此同时,他们也赚到了钱,养家糊口。如此一年又一年。不同的是,学生变了,或许其中他们也有人转行了,但是没改变的,是他们依然在学院门口候客的命运。

由于从我来的城市,到茂名,都是小城市,所以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当然,如果你是从广州深圳那些地方再来到了深圳,那落差跟走进了山村差不多。这并不是夸张,很多人都有这个经历。既来之则安之,很快,我们来到了茂名学院。抬头一看,小小的门口,怎么还敌不过当年俺们中学的感觉?没细想了,这就是即将要生活四年的地方,横竖走进去就是。

由于我们提前到学校,分配给我们的宿舍区还没有开放,只能暂住在“师兄”宿舍里。说到这里,要感谢一下“师兄”,我记得当时我们几个别人的宿舍睡了一宵,原来宿舍的人,可能都被“师兄”安排出去哪里通宵了吧。第二天,睡来后,天下得蒙蒙小雨,这天是报到的一天。我们拿好东西,跟着“师兄”到体育馆里进行报道。有很多师兄师姐很热情,把不懂的新手帮忙带去报道,想必这事很多校友都经历过吧。其实我有师兄在身边,不过整个流程基本都是我自己弄,“师兄”们毕竟跟我原来不在一个班,没那么熟络,而且报道也不算很复杂。这其中还是有个小环节我不是很懂,旁边有个高挑的师姐,印象没记错叫刘巧玲的,带我搞定了,感激一个。

报道后就正式去属于自己的地方了,就是现在的9幢。去到一看,傻眼了,明明就是工地嘛!宿舍?一楼还没建好,都是用竹排搭的路,我住616,于是便跑上去,发现已有人捷足先登,于是用锁头便霸了个位。但后来……表过不提了。

领到饭卡后在学校吃了饭,里面有200多元钱,不知是交什么费余下的。趁着还没正式开学,我和一个高四的同班同学到外面搭公交车,“熟悉茂名环境”。记得有一次搭着公交往火车站,再转到高水路那边去了,一下车,看到车进村子了,村民们凶神恶煞,我们吓得从后门下,又立即从前门上,又扔了每人一块钱,司机瞄了我们一眼,眼神里对我们充满了提防的意味……靠,应该谁提防谁啊……

2009-11-4  /  济海云帆  /    /   码字文章   /  评论(0)  /  浏览(1894)  /  

回忆在茂名学院的日子[原创+连载]

把时间拨回到2002年。那一年,我复读了一年高三,俗称高四。回忆就从拿到茂名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开始吧。

有人说没有读过高四的人生是不完整的人生。这句话当然是说得太过了,但也有三分道理。这对于生于1980年代以后的人来说,毕竟人生的挫折是很少的,对于一直在校园的人更是如此。高四,便是这一代读书人的第一个挫折。我都快几乎忘记高四的生活了,只记得生活很简单,很压抑,很痛苦,在多付出一年还有付出这一切的最后的结果却是,考多了30分标准分。在那一年,我班里复读最高分的为690多的,一年后再次高考得了710分左右。故事各有各不同,也有许多人考得还没有第一次的好。其实也是一场赌博,不要以为辛勤刻苦就一定能得高分。这不一定。

当年我考多了30分,却还是没达到第二批的分数,却是第三批靠前的分数。被茂名学院录取成为第二批的本科学生,我真不知是好事还是坏事。这事我没多想,因为当年的志愿第三批我只报了金融专科。反正通知书下来,觉得有点失落,也觉得算是得到了解脱。但其实,早一年就可以解脱,有些东西说到底,其实都是自己自找的。

整个暑假,印象中没有太高兴,也没有太不高兴,也没有像人家考上名牌大学的,又是谢师,又是旅游,又是做足了入学前的准备。我对上大学所做的准备就是去买了个行李箱,配了个新眼镜,买了双新鞋。说句实在的,对大学确实有点期待,但也早点想离开家,过自己想过的“独立”生活。

我们02级这届比较特殊,通知书上写了10月份才入学,于是自9月份过后,基本都不大在村子里走动。因为碰到人都会说,你不是考上大学了?怎么还不去读?因为很难跟别人解释为什么别的学校都是9月份而茂名学院是10月份。好不容易熬到了10月9日,恰好过了国庆,恰好火车站不给半票,也恰好火车人满为患。

来上大学是我们5个复读的同时考上茂名学院的同学为伴,其中一个同学的叔叔一起过来。于是就是浩浩荡荡的6个人就上了火车。一个同学比较醒目,给了乘务员一些钱,于是我们几个被安排到了货车,每人发了张小板凳权当座位。以前没坐过火车,也不知道茂名到底有多远,没想到,一路近14个小时的颠簸,才真正到了茂名。

出了火车,面对的将是一个完全陌生的城市,在这里将要度过四年的青春。我吸了口空气,原想得到清凉的感觉,却没想到感觉空气中的浮尘,以及隐隐的油渣味,不觉打了个哆嗦。我赶紧加快脚步,随人流走出了茂名东火车站。

未完

同步连载于猫鸣雪渊论坛:http://www.gdmmc.com/viewthread.php?tid=33&extra=page%3D1

2009-11-2  /  济海云帆  /    /   码字文章   /  评论(0)  /  浏览(138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