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博客换了个平台
这里乍一看,跟原来一样,其实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原来用的是BO BLOG平台,现在转到了EMLOG平台。至于为什么网站界面一样,是因为原来用BO BLOG时,用的就是EMLOG的模板。
用了BO BLOG很多年了,从它的文本版开始用。其实这是个有错的平台,而且功能也挺全。可惜的是,开发这个的BOB几年前就已经不再更新,对一些垃圾评论之类的防御越来越弱,而且也有不少东西跟不上这个时代。所以忍痛转了。日志全都搬了过来,可惜那些评论全都没有了。
算了,新的平台有新的开始。大家给力地给我写多点评论吧。
转载个网易专题:音著协吃肉创作人喝汤
作为一个音乐爱好者,对目前出名的著作权草案感到失望,因为它并没有站在创作者的角度来保护他们的权益,毕竟,一切的开始都是从他们创作了音乐开始。为了让大家更清楚这个问题,大家可以看看网易的这个专题:
网易:[url=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copyright0406.html?from=newstalk2]音著协吃肉创作人喝汤[/url]
导语: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录音制品首次出版3个月后,便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这种把原本属于个人私权的著作权强制出售的行为迅速引发网络争议,而争议背后,是一直备受诟病的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
网易:[url=http://news.163.com/special/reviews/copyright0406.html?from=newstalk2]音著协吃肉创作人喝汤[/url]
导语:3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修改草案)公开征求意见,其中规定录音制品首次出版3个月后,便可“不经著作权人许可使用其音乐作品制作录音制品”。这种把原本属于个人私权的著作权强制出售的行为迅速引发网络争议,而争议背后,是一直备受诟病的中国著作权集体管理机构。……
真是晴空霹雳,这样的著作权法,对音乐人是当头一击哪
我也不是法律界人士,但确实这样的条文看起来很有问题,尤其是把个人应该享有的权利全归集体了(音著协),如果这是一个自发成立的,由市场运作的,真对音乐人好的,我相信是会有人加入的,因为这毕竟是个组织,单个人被侵权了维权也确实较难。总之一句话,虽然我并不是业内人士,但作为一个潜在的音乐创作者,确实觉得很寒心。
详情请点击:http://bbs.xiege.net/viewthread.php?tid=10912
[url=http://bbs.xiege.net/viewthread.php?tid=10921]著作权法拟允许未经授权翻唱他人音乐作品[/url]
详情请点击:http://bbs.xiege.net/viewthread.php?tid=10912
[url=http://bbs.xiege.net/viewthread.php?tid=10921]著作权法拟允许未经授权翻唱他人音乐作品[/url]
周立波与zhoulibo.com
网络上有这样的新闻:昨天(3月28日),周立波通过宣称自己被告了,原因是zhoulibo.com 的注册公司不同意将该域名转移给他。周立波称为了公益普法,自己去了法院参与庭审,“我相信很多公众人物都会遇到这类事情,对于这种恶意注册的行为,我强烈谴责”。
“刚在上海二中院被迫参与了一次庄严的庭审!本人周立波以被告的身份被本人的汉语拼音zhou li bo「.com」告上了法庭。案由:原告对于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CN-1100503裁决书认定其恶意注册使用域名及裁决必须将zhou li bo.com转移给本人‘周立波’的裁决不服!
双方“火拼”的另一个焦点在于周立波是否成名在先。“周立波被‘zhoulibo’告上法庭,这是个非常庄严的笑话。我1967年在家‘成名’,1981年在街道‘出名’,1988年在上海出名,2006年返回舞台,一夜成名……”
域名的恶意注册,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80855.htm
我有疑问了,如果在周立波成名这前,如果有人注册了zhoulibo.com,那么理所当然,权利人在zhoulibo.com的注册者。但如果是在他成名之后,再注册了,但也是用于正常用途。这世界上还有大把人叫周立波,要不周丽波、邹立波、周力薄等等,凭什么就是你的?
如果以后有一个人叫林亦帆或者同音的别的之类,那我这个linyifan.com总不会有争议吧?
“刚在上海二中院被迫参与了一次庄严的庭审!本人周立波以被告的身份被本人的汉语拼音zhou li bo「.com」告上了法庭。案由:原告对于亚洲域名争议解决中心CN-1100503裁决书认定其恶意注册使用域名及裁决必须将zhou li bo.com转移给本人‘周立波’的裁决不服!
双方“火拼”的另一个焦点在于周立波是否成名在先。“周立波被‘zhoulibo’告上法庭,这是个非常庄严的笑话。我1967年在家‘成名’,1981年在街道‘出名’,1988年在上海出名,2006年返回舞台,一夜成名……”
域名的恶意注册,百度百科:http://baike.baidu.com/view/580855.htm
我有疑问了,如果在周立波成名这前,如果有人注册了zhoulibo.com,那么理所当然,权利人在zhoulibo.com的注册者。但如果是在他成名之后,再注册了,但也是用于正常用途。这世界上还有大把人叫周立波,要不周丽波、邹立波、周力薄等等,凭什么就是你的?
如果以后有一个人叫林亦帆或者同音的别的之类,那我这个linyifan.com总不会有争议吧?
新闻理想
我承认我一入行是没有什么新闻理想的。甚至我的入行,都是一种偶然。
当年毕业前学校照例开春季招聘会,基本上所有到场的都是本地的单位和企业。当时我铁定了不想留在茂名,便只带着两份简历穿着拖鞋“踢它踢它”就下去了。绕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好目标,只看到了当地报社也在招人,一看,招记者耶,这职业听起来挺好听,于是就放了一份简历。另外一份简历,由于接下来准备去吃饭,总不能手上拿着麻烦,就找了一家企业也把简历丢了过去。
随后就是考笔试,当时听说大概去了两三百人考试。题目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篇通讯给你,要么改成消息,要么改成评论。貌似我把它改成评论了。但现在回想起来,那其实并不算是评论,因为多数是摘抄的。很可能是因为字写得比较清晰,所以笔试居然通过了。成为了参加面试的10人之一。
由于还是没打定留在茂名,所以对面试也不算很重视。但我一入门面对报社几大[separator]巨头,一个小细节却在无形中给我加了分:我大胆地纠正工作人员念错了我的名字。后来还有位领导见到我都提过两次这个事。不过由于没有心理负担,所以各方面的应对很自如。面试就两个问题:一个是自我介绍,一个是干嘛要选这个工作。我哗里拉拉就说了一通。如果换成是我很重视的话,也许我就说得不那么好了。所以后来面试也过了,一不小心就真的踏上了新闻这条路。
这里面的偶然因素很多:刚好那年报社大招人、刚好我不想留在茂名心里没负担……
进入这个行业后,我一开始并非直接做消息类(动态)的新闻,而是做深度报道。说句实话,做深度报道其实是更能出成绩的,不过没有过动态新闻的经历,做这个很吃力。在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是编辑、排版、采写、摄影一手包办一个版。有题材的时候,其实做得还可以,但题材一旦做到差不多了,就很吃力了。后来我们负责这一块的三个记者中,最主力的哥们跑去做经营、另一姐们换部门了,于是就剩我撑了一段时间,觉得越来越吃力。后来领导干脆把这给撤了,把我调到了跑动态的采访部门。
在采访部里,时政类的也做,社会类的也做。其实这有个好处,既能知道时政类的一些采写的运作,也能体验到跑社会新闻的一些新鲜刺激。不过到这个时候为止,我还是没什么新闻理想,基本上所做的,就是领导分派下来的任务,很少自己主动去挖新闻。
这个状态一直呆到了我准备离开茂名,虽然还是做回老本行,但是在临走的一段时间,却感觉心里面有股叫做新闻理想的东西燃起。实际上,我对新闻理想的认识应该也不算太深。在我的想法中,网上搜到的一句话基本可以概括一下:新闻记者不能仅仅是一个客观报道者,也不能只是掌握了采写编评技巧的‘技术工匠’,而应当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境界、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洞察力、新闻发现力和思想穿透力的人。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可以朝着学者型记者的方向发展。
不过,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在茂名时,一直心里批评舆论氛围不够,很多新闻不能放开去做。其实现在才觉得这并不是做不好新闻的借口。我到了新的地方,才发现这个地方的舆论氛围更差,原来在茂名还能做的一堆报道,在这里想都不用想。在这种夹鏠下,真想再做点有意思的新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有时候我在想,在我还能做点新闻的时候,没有什么新闻理想,当有点新闻理想时,却发现不给你做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啊。希望自己还能找到合理的出口,即使有天甚至都不再采访的部门,还能够为这点小小的理想,小小地奋斗一下。
当年毕业前学校照例开春季招聘会,基本上所有到场的都是本地的单位和企业。当时我铁定了不想留在茂名,便只带着两份简历穿着拖鞋“踢它踢它”就下去了。绕了一圈,没发现什么好目标,只看到了当地报社也在招人,一看,招记者耶,这职业听起来挺好听,于是就放了一份简历。另外一份简历,由于接下来准备去吃饭,总不能手上拿着麻烦,就找了一家企业也把简历丢了过去。
随后就是考笔试,当时听说大概去了两三百人考试。题目其实很简单,就是一篇通讯给你,要么改成消息,要么改成评论。貌似我把它改成评论了。但现在回想起来,那其实并不算是评论,因为多数是摘抄的。很可能是因为字写得比较清晰,所以笔试居然通过了。成为了参加面试的10人之一。
由于还是没打定留在茂名,所以对面试也不算很重视。但我一入门面对报社几大[separator]巨头,一个小细节却在无形中给我加了分:我大胆地纠正工作人员念错了我的名字。后来还有位领导见到我都提过两次这个事。不过由于没有心理负担,所以各方面的应对很自如。面试就两个问题:一个是自我介绍,一个是干嘛要选这个工作。我哗里拉拉就说了一通。如果换成是我很重视的话,也许我就说得不那么好了。所以后来面试也过了,一不小心就真的踏上了新闻这条路。
这里面的偶然因素很多:刚好那年报社大招人、刚好我不想留在茂名心里没负担……
进入这个行业后,我一开始并非直接做消息类(动态)的新闻,而是做深度报道。说句实话,做深度报道其实是更能出成绩的,不过没有过动态新闻的经历,做这个很吃力。在那段时间,我基本上是编辑、排版、采写、摄影一手包办一个版。有题材的时候,其实做得还可以,但题材一旦做到差不多了,就很吃力了。后来我们负责这一块的三个记者中,最主力的哥们跑去做经营、另一姐们换部门了,于是就剩我撑了一段时间,觉得越来越吃力。后来领导干脆把这给撤了,把我调到了跑动态的采访部门。
在采访部里,时政类的也做,社会类的也做。其实这有个好处,既能知道时政类的一些采写的运作,也能体验到跑社会新闻的一些新鲜刺激。不过到这个时候为止,我还是没什么新闻理想,基本上所做的,就是领导分派下来的任务,很少自己主动去挖新闻。
这个状态一直呆到了我准备离开茂名,虽然还是做回老本行,但是在临走的一段时间,却感觉心里面有股叫做新闻理想的东西燃起。实际上,我对新闻理想的认识应该也不算太深。在我的想法中,网上搜到的一句话基本可以概括一下:新闻记者不能仅仅是一个客观报道者,也不能只是掌握了采写编评技巧的‘技术工匠’,而应当成为一个具有良好思想境界、人文情怀和社会责任的人,成为一个具有政治洞察力、新闻发现力和思想穿透力的人。如果可以,我希望自己可以朝着学者型记者的方向发展。
不过,现实往往是残酷的。我在茂名时,一直心里批评舆论氛围不够,很多新闻不能放开去做。其实现在才觉得这并不是做不好新闻的借口。我到了新的地方,才发现这个地方的舆论氛围更差,原来在茂名还能做的一堆报道,在这里想都不用想。在这种夹鏠下,真想再做点有意思的新闻,就更是难上加难了。
有时候我在想,在我还能做点新闻的时候,没有什么新闻理想,当有点新闻理想时,却发现不给你做了,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情况啊。希望自己还能找到合理的出口,即使有天甚至都不再采访的部门,还能够为这点小小的理想,小小地奋斗一下。